上傳圖片

「文學院全英語教學教師社群」分享交流

文學院因應2030雙語化國家的目標,建構全英語學教環境,提升全英語學教品質,111年4月27日辦理「文學院全英語教學教師社群」線上交流,逾10名教職員出席活動。本次活動的探討主題為「破解全英語教學瓶頸」,與會者為文學院英語授課教師。由歷史系全英語授課教師林嘉琪副教授擔綱主持與分享,另有歷史系助理教授陳琮淵、資傳系助理教授李思壯等2位教師,分享全英語教學經驗,以及可能面臨的瓶頸。

林嘉琪副教授以曾參加澳洲昆士蘭大學的CLIL課程經驗,分享當時的上課講義與筆記,以及出席CLIL工作坊前後的教學心得。透過授課模式的修正,讓課堂氣氛活潑,更參加校內學教中心辦理的工作坊,希圖提升教學品質。林副教授表示自己因參加各類教育訓練,建立更多的信心,並藉以學到一些可資應用的學教技巧。

陳琮淵助理教授認為本校推動全英文教學,試達成提升全英文教學課程比例目標。此舉是為了配合政府政策,或許立意良善,但必須思考,是否會本末倒置?學院與學科的屬性之間差異?學校準備好了嗎?學生準備好了嗎?針對幾項問題,亦提出如下建議:

●考慮學科及課程差異,尤其對文史課程應合理規劃教學媒介語的應用及目標(豁免)設定。

●提供足夠的誘因以鼓勵教師開設全英語課程,尤其應面向中堅及資深老師推廣,學門負責人應帶頭示範。

●教學評鑑、升等、獎勵機制應跟上全英文教學實踐的需求。

●深刻了解學生(境外生及本國生)的實際需求,制定合理的全英文推動策略。

●推動課程學伴制度,鼓勵語言交換。

李思壯助理教授亦分享其雙語教學經驗,包含教學內容安排與教材選擇,提出幾項心得:

●外籍生與本國生的反應落差

  • 外籍生在淡江是否應更熟稔中文?
  • 本國生應如何兼顧英文學習與專業知識的攝取?

●專業科目要達到全英文教學,對現階段學生的知識吸收,著實不易

  • 許多專業知識即使以中文講授仍需要時間吸收,全程使用英文可能會兩頭落空
  • 適合培養語文能力及專業能力之課程是否應分流處理,或根據科目屬性對處之?例如基礎技能類課程是否較為適合同時適應英文及課堂內容?例如Microsfot Office課程?

●英語教學的訊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