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人文省視AI:AI時代的研究和教育議題

 

文學院於113年4月8日中午邀請政治大學鍾蔚文博士(AI研究諮詢委員會共同召集人暨政治大學前傳播學院院長)至淡江大學進行專題演講,探討有關AI的人文社科議題。人類與AI的關係並非時代性的疑問,而是永恆的人文議題。鍾蔚文博士以問題為導向,帶大家重新釐清AI的理論本質與發展脈絡,從人文科學角度理解AI精神,以及在變動AI的時代下,高等教育的轉型與展望。

文:楊紫均 計畫助理/圖:方標鑫(資傳系)

一、從AI發現人:關於永恆的人文議題

「有時候我在想,機器人是否被發明出來回答哲學家的問題?」

鍾蔚文博士認為,AI並非一個技術或理工問題,而是一個人文社會問題。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AI是人的鏡像──映照出人對生命的嚮往,不朽的渴望。由此可知,AI是人文永恆的提問,並以此衍伸出許多的哲學問題。例如:「我是誰?(Who I am?)」、「人生意義為何?」、「我會不會成為無關緊要的人?」等等。而大學該如何引導學生認識AI的本質及其發展理論,是高等教育面對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我是誰?──AI之後的人生意義

「如果AI無所不能,我們該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

對於AI與人的界線問題,鍾蔚文博士認為,AI與人的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外部世界的動態性認知。對比人類與機器人的行為,機器人的一舉一動近乎「完美」,反觀人或許笨拙、不從容,但卻可愛的多。如鍾蔚文博士所說:「做自己是人類永恆的疑惑。」正因屬於「人」的獨特價值──判斷力、詮釋力等創造性生命經驗,無法表徵、不可言傳。故即便不從容、不完美,成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三、在變動的時代,更需要時刻遠見(Longtermism)

「在AI時代中,該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鍾蔚文博士認為,AI強化了人類心智心類的想像,強化了人的五感,打破固有的知識傳播途徑。在變動的AI時代,人們更須要時刻遠見(Longtermism),具備看得遠的視野,以及敢於想像的勇氣。同時點出僅具有表徵知識的工作、人才與知識,未來容易被取代。並以傳播學系為例,點出高等教育知識工程重構的三大建設:

一、基礎研究──典範轉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協物之學:從個人到社會的合作關係。

三、實務之學:以設計與想像的實務互動之學為核心改革課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世界每天不停的發生變化,鍾蔚文博士以莎士比亞的話鼓勵大家,學習有價值的技能,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人的勇氣與想像力會指引我們通往未來的道路與方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