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學院多年來從續編淡水鎮志、舉辦淡水學研討會、編製淡水學用語辭典電子書、耆老口述訪談等,有效落實大學社會責任;近兩年執行淡水老街再生計畫,以文化創新與在地關懷之精神,透過創意商品與場域實驗,刻劃在地故事,凸顯老街的深度、醞釀小鎮的靈性。
    為了讓福建師範大學閩台班與本校文創學程生能深入了解本校的淡水老街再生計畫(II)」執行成果, 10月4日(星期五)下午學院安排「穿梭於山水之間的城市遊廊~文創閩台班淡水小鎮踩踏」活動,由建築學系黃瑞茂副教授協助導覽。近30名師生徜徉於四百餘年的歷史、建築、地理環境,體會本校深耕在地的努力!
    黃瑞茂副教授表示:鴉片戰爭之後,五口通商,淡水開港。現在馬偕銅像位於淡水三民街,三民街以西是舊租借地的位置,當時主要的洋行與外國人居留地多集中於此;相對的,銅像是東側則是漢人市街,這樣的狀況也成為淡水的歷史面貌之一。而此次的導覽就從馬偕銅像開始饒行,黃瑞茂副教授說,往西這邊現稱之為「藝術街坊」,團隊透過計畫案改造了這一段的街道空間,透過植樹與彎曲道路規劃行人徒步區。


    接著黃瑞茂副教授引領大家至「觀潮廣場」與「藝術穿廊」參觀。「觀潮廣場」是拆除既有建築與留存開放空間,原本的規劃是立體停車場,但在居民要求下成為廣場。黃瑞茂副教授強調,透過這個廣場可從老街直達河岸,調節密集市街空間下的大量人潮;而藝術穿廊則提供一個開放空間在教堂前,結構出城市空間的當代面向。
    大家從藝術街坊走入馬偕街,在教堂前駐留。黃瑞茂副教授伺機說明馬偕醫師的作為與在淡水的足跡,留下許多典範,是淡水空間導覽的主題之一,而馬偕街頭短短二十公尺也是淡水有相當質感的街道空間之一。順著階梯大家來到木下靜涯故居,木下是日治時期淡水的重要現代畫家之一,遺留下不少淡水意象的作品。接著,來到紅樓,這是一座以民間力量成就作為歷史建築再造的佳作,也是淡水重要的天空線。
    沿著階梯而上,淡水山坡風景線的重建街,過去一年是本校USR致力的工作場域,過去二十年陪伴著重建街居民,寒假與春節本校教師帶領淡江的學生志工,一起打造友善環境,清理兩車的垃圾,元宵節的社區節慶活動更成為駐足的據點。重建街與鄰近清水街所在的漢人聚落留有不少歷史的痕跡,在欣賞清水巖祖師廟正面石雕上的書法後,一夥又繞回重建街,黃瑞茂副教授以「重建街」拓寬事件來說明環境意識的轉變是淡水作為歷史城市保存的關鍵。
    黃瑞茂副教授語重心長地告訴閩台班學生,不同於福州市的「三坊七巷」與「上下杭」的舊城改造模式,希望同學在這一年中,能有機會多來接觸這個難得的體驗。最後走到福佑宮前的廣場,此廣場是第三個打開市街的空間,媽祖廟可以面對觀音山的永恆,也給廟埕一個相稱的廣場。大家回望重建街的天際線,一廟一街,淡水古今盡入眼簾。師生一行在山城與河港之內,領略本校深耕大淡水、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精神!


    置頂